ξ
又回頭讀敘事治療的相關書籍,因為它的確有很多很特別的東西,加上我又是個喜歡看故事的人。這本「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是之前在阿德網站上看過的書,放在書架上很久了,現在才開始看。不過看了一半以後,覺得相對於初學者或是只想簡單了解敘事治療的人來說,還是比較推薦之前看的第一本-「從故事到療癒 敘事治療入門」。
命名 -> 外化 -> 敘事 -> 整合 -> 故事
大致上是我所理解的敘事治療架構。
身為一個NLPer,總是免不了會用NLP的角度來檢閱其他相關的心理書籍,在敘事治療中,我看到了很多相似於NLP卻又不同的東西。
命名:
從故事到療癒 敘事治療入門 P.37
敘事治療師首先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將人的自我認同和所求助的問題區分出來。因此,敘事治療師一開始談論問題的方式,就是將問題和人及其自我認同分開。這是基於「問題才是問題」的前提,反對「將人視為問題」。
這真是一個很不得了的解構角度,依平常我們觀看的角度,總是把人與其表現的情緒劃上等號,這使得我們陷入問題的控制下,自我認同並誠服於問題給予的身分。也就是 - 小明是一個很哀傷的人。
命名的使用可以方便外化的進行,而命名其實本身就具有某種程度的外化,鬆動一體感的認知。
NLP的某些進行程序也有類似於命名的方法,在未進行足夠的溝通前,常以代名詞-它,來賦予稱呼。這是基於「地圖不是實地」的基本假設。在NLP中,認定每個人對於文字語言有不同的感受與解釋,這使得諮商師保留命名的權力,以免不同的認知進而扭曲或錯引被諮商者原先需要探討的方向。敘事治療也是請被諮商者為這個問題來給予一個稱謂。
外化:
這是一個敘事治療跟NLP很相似,但是卻截然不同的態度與趨向。
曾經就這個問題跟淑華請教過,淑華說:「因為外化的『外』字」。當下我就更了解了NLP與敘事治療的趨向差異。
敘事治療將『問題與人分開』,進而讓當事人能夠以客觀性的角度進行審視;NLP則將『部分』與人『暫時』解離,進而讓當事人能夠以中性的角度進行審視。
明白這中間的差異嗎?
我將NLP的部分解離稱之為『具現化』,而非外化。因為部分是人的資源。這使得NLP的程序常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將原本『解離的部份』放回到人『裡面』。
我以為,站在NLP的立場上,其實沒有『問題』的存在,對於個人所表現出的任何行為,都是『內在資源』某種方向的運用,只是運用的方式與時機並不合適。
這樣你可以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了嗎?
敘事:
隨著問題的外化,當事人開始可以檢視問題在它生活中的影響,也包括與當事人有關的他人。當以不同面向來檢視這些事件,便有可能逐步的發現『獨特的結果』,此種獨特的結果將會鬆動當事人對自己原有的認知,進而開始有著不同的敘事角度,這將可能導引出不同的注意方向。
整合:
我在書中看到很多家庭治療的案例,人是群居的動物,這使得我們彼此都會相互影響,甚至借用他人的認知作為對自我的認知。相關人的對於當事人『問題』的反抗同樣影響著當事人面對『問題』的決心。
如果你也學過NLP,你一定很容易想到跟我想的一樣的 - 「整體考量」
故事: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P.144
除了以敘事的方式來描述。我們似乎沒有其他方式描述「活生生的時間」,這不是說沒有其他暫時的形式可以加諸於時間的體驗上,而是沒有任何形式能成功捕捉到活生生的時間感。
嘿!NKP有特別的方法,利用知覺的角度來引發時間感,並串起生命的脈絡。你知道的,那就是 – 時間線。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P.144
p.145
文化所塑造的認知與語言過程,引導自我敘述生命故事,會得到架構知覺經驗、組織記憶,分割與刻意建造生命特定「事件」的權力。最後,我們成為自傳性的敘事,「並稱之為我們的生活」。
重新找回對自我生命的掌控權,這是敘事治療的一種成果,這與NLP有著很類似的取向。
而我覺得,其實敘事治療比NLP更容易入手,是一種更草根化的癒療形式,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敘事治療將會被更努力的推廣,甚至成為一種主流的心理療癒工程。
最後,如果你學習的是「The Game」的話,那麼你也會發現一種PUA常用的技術隱含並貫穿於整個『敘事架構』(當然是我以為的敘事架構)型態。 - Role Play
<( ̄ c ̄)y▂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