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來到了第二個重頭戲,吳哥城,也就是大吳哥(Angkor Thom)了。「吳哥(Angkor)」一詞,是由梵語「nagara(都市)」而來,「Thom」是高棉語「大」的意思,因此『Angkor Thom』意指「偉大的城市」。大吳哥城佔地九平方公里,為四邊各為三公里的正方形宮城,周圍有寬一百公尺的護城河,東西南北各開一門,東門北側另外再開 一個城門。
我們是由南大門進入大吳哥的,在城牆前的入口,就放我們下來用走的進入吳哥城內,好進一步體會古真臘人所建立的雄偉工程。城門前的橋樑可以看到「乳海翻騰」雕刻,這是印度三大史詩的故事之一。
左邊的是神
右邊的是修羅
有沒有注意到神的雕像裡面有一個頭特別的白?導遊說過,吳哥裡面的遺跡是不可以用後來的建築去修復的,因為一但用了現代的土石建材,就不能算是遺跡了。我猜這是原先可能是柬埔寨政府想修建吳哥這個大金窟,後來卻因為聯合國的聲明而停了下來。
【摘述「背包攻略」裡的敘述】
http://www.backpackers.com.tw/guide/index.php/%E5%90%B3%E5%93%A5%E7%AA%9F
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
傳
說中,長生不死的甘露,埋藏在須彌山(Mountain Meru)下的乳海(Ocean of Milk)
底下。阿修羅,神仙,和毗濕奴神印度教的保護神),合力把乳海攪乾,以獲取這長生不死的甘露。
<flotan按:在印度神話裡,本來神和修羅的壽命 都是有限的,所以為了怕滅絕,所以都想要長生不老藥>
毗濕奴神化成靈龜,頂著須彌山當作支點,阿修羅和神仙分別列隊,拉著五頭巨蛇(Naga) 。九十二阿修羅拉著巨蛇的頭,八十八個神仙拉著巨蛇的尾。巨蛇的身體,是翻騰乳海的巨纜。阿修羅有圓凸的眼睛,戴著有冠毛的頭盔。神仙則是杏眼,戴圓錐型 的頭飾。神魔合力,握著巨蛇翻騰乳海,旁邊還有猴神哈紐曼在協助。
翻騰了千年後,乳海攪乾了,因為磨擦產生的高熱,使水沸騰,魚、蝦、鱷魚紛紛死亡。(浮雕中以斷成一半象徵死亡的水族)
乳海翻騰令巨蛇吐出致命的毒液,梵天神(創造之神) 要求濕婆神(破壞之神) 吞下毒液以保護眾神。
甘露先在阿修羅的那邊湧現,阿修羅正要飲用時,天空突然出現許多飛天小仙女(Apsara) 。飛天小仙女有著曼妙的姿態,各種不同的髮飾,手拿花朵或法器, 上半身上空,戴著臂飾及項鍊,下身穿著有飾帶的長裙,赤腳,跳著誘人的舞蹈。(大吳哥及小吳哥的浮雕)阿修羅們看得呆了,渾然忘了長生不死的甘露,三頭白 象也在乳海中浮現,後來成為因陀羅神(Indra) 的坐騎. (鬥象台及女皇宮的浮雕)。
神仙們趁著阿修羅們魂不守舍之際,搶過甘露一一服下, 其中一個阿修羅,眼看甘露要被神仙喝完了,化身為神仙,排隊也喝了一口甘露. 甘露還沒喝到這個化身為神仙的阿修羅的肚子中,還只在喉嚨中時,被日神及月神看出是冒牌的,於是通報保護神,保護神立刻砍下他的頭。
這個阿修羅的身體馬上死去了,但頭部已經喝到了長生不死的甘露,所以頭部並沒有死去。這個頭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報告,害他功虧一簣,於是恨之入
骨, 追著日神及月神,偶爾把祂們吞進喉嚨中,但是因為阿修羅的喉嚨已經被砍斷了,
所以吞進去的日月神還是會跑出來。這就是日蝕和月蝕的原因。(小吳哥的浮雕)
<flotan按:這是成王敗寇的最佳寫照,很多地方把修羅說是惡神>
不過導遊小莊說的版本裡,是保護神(毗濕奴)變成美女去誘惑修羅,然後再把靈藥偷過來的。小庄也說這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多是大同小異,不過最後那個日月蝕的那一段落到是都描述的一樣。
城門上的石雕
吳哥王朝最強盛的時期就是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在位的時候,打敗占婆人奪回首都吳哥復國後,建立了現在今日聞名於世的吳哥城。以往的吳哥國王都是信奉婆羅門教,這位國王卻很不同的確是虔誠的大 乘佛教信徒,而他另一件讓後代世人難以忘懷的事,就是在他即位的時期,吳哥城和許多寺廟在建築的時候,都會放上他的微笑面容,也就是今日「微笑高棉」一詞 的由來。
印度主要的兩大教派是婆羅門教和佛教,在印度,這兩個教派涇渭分明,相互有所衝突。有趣的是,在高棉卻居然能夠共榮共存,在吳哥城裡就可以分別看到婆羅門教和佛教的雕像矗立。
這是破壞神濕婆(Shiva)的化身 - Linga。
不過導遊說,目前柬埔寨是以小乘佛教為主了,這是由於邊老太太是信奉小乘佛教的關係。
緊接著,就是人氣最旺,最著名的 - 「國王的微笑」。
國家地理頻道所拍攝的微笑就是這一尊,導遊和領隊說,一定要拍這一張,不然就等於沒來過大吳哥了。不過真的是多到隨處可見,連導遊都說他可能是太自 戀了。這裡也就是巴戎廟,吳哥城是以巴戎廟為中心建立的,當你走進吳哥城裡,發現所在之處充滿了國王微笑的話,就是進入巴戎廟了(導遊沒講還真沒人分的出 來所在何處...==)。
大家聽了以後紛紛拿起像機猛拍,這個點我大概就拍了超過50張吧!
在大吳哥還可以看到很多的壁畫,壁畫上的每個浮雕都有敘述著不同的故事,包括吳哥王朝的歷代戰爭。導遊說,如果看到騎馬的壁畫,那就是敘述元朝時 代,溫州人周達觀隨使節團來到吳哥的故事。周達觀在吳哥住一年多的時間,回國後寫下著名的「真臘風土記」,因著這本書,一八五八年法國探險家(Henri Mouhot)深入熱帶叢林,「發現」了吳哥城後,才讓這個失落的古都重現人間。
是釋迦牟尼,還不快參拜。
由巴戎廟往回拍,由這裡回想吳哥王朝強盛時期的榮景,如今竟只剩下一片殘骸,真令人不勝唏噓。
拍完國王拍小孩,Linna姐,妳拍上癮了喔。說不定人家跟闍耶跋摩王親也是有血緣關係,可能是闍耶跋摩十幾世什麼的,好歹尊敬人家一下吧。
1960年,法國考古隊認為復原巴本宮最好的方法全數拆除再重組,結果還未完成就遭赤棉軍隊逼近而撤離。現在的巴本宮正重新搭建中,所以不開放參觀,所以我們只在遠處拍照留念。看看那長長的步道了嗎,像不像現在的時裝走秀舞台,說不定這也是古代吳哥王朝選秀的地點喔!
所以我們也獻上了本隊的氣質美女來競選嬪妃了。
相機電池也在這裡耗盡了,所以接下來的鬥象台,就是linmc拍攝的照片了。這裡皇帝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同時也是國王的閱兵台,在吳哥時期每年都會舉行盛大鬥象大會,搏鬥中勝出的大象才會被選為國王的坐騎。
鬥象台後面是十二生肖塔,為什麼叫做十二生肖塔呢?
只是因為一共有十二座,所以被叫做十二生肖塔.....orz。
(十二生肖塔要感謝小玉的贊助)
這是十二生肖塔附近的小販,大家為了鳳梨為什麼要削成這付德行,在車上討論了很久,不過答案到底是什麼?
然後相當盡力的領隊和導遊,還是硬擠出時間,殺到第一天的最後一個點,巴肯山。
-------------------------------哇細切換場景滴分隔線啦-------------------------------
巴肯山其實只是一座小山丘,高 67 米。只是因為有一座巴肯廟遺跡,才被叫做巴肯山。巴肯廟是闍耶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以大吳哥城地區為首都後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後來吳哥建築的基礎格局。
(小玉的大象拍的真好)
這裡也可以選擇坐大象遊覽,不過滿貴的,記得要20塊美金的樣子。
領隊說,來到這裡,就好像看到聯合國一樣,你會發現這裡什麼國家的人都有,在走上巴肯廟的小徑上,中、英、日、法,還有一堆我也搞不清楚的語言此起彼落。
巴肯廟的石階比塔凱歐的更陡更窄,想要爬上去的朋友務必小心,一定要穿比較合適攀爬的衣物鞋子,因為上樓不易下樓更難啊。
一眼望去,什麼人種都有。一堆人在這邊呆等日落,天空灰濛濛一片,哪來的日落…,這就是雨季來的缺點,不過托下雨的福氣,一直到結束行程,導遊和領隊都說我們太好命,沒曬到吳哥太陽。
其實我比較想看藍天白雲的美色,國境之南出身的小孩,曬一下太陽沒在怕的。 ˋ(′~‵)ˊ
跟著我們爬上爬下,已經腿軟的領隊。小胡,這樣不行喔~。
-------------------------------哇細切換場景滴分隔線啦-------------------------------
晚上是在湄公河餐廳用餐,這裡的賣點是buffet和舞蹈表演,有些舞蹈內容是女王宮牆上的石雕的故事。不過不管是舞蹈或菜色與餐廳內部,嗯…,米粉湯味道不錯,然後就…咳咳…該去按摩了。
加上旅遊社送的,我們一共有三個晚上都去做柬式按摩,真是一群超享受的傢伙。我記得路邊的招牌都寫8美金,不知道我們這種跟路邊的有什麼不同,一次要15美金,不是因為我們的頭比較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