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jpeg

 

這是一本才看了1/3,就想推薦的好書,不過還是等到看完才開始動筆

 

本書2012年初一出版,就引起歐美主流媒體爭相推薦,暴紅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二名,並且熱賣至今,高踞排行榜不墜。作者也親自拍了精采的宣傳影片,解說如何有效地診斷並改變習慣、進而改造生活與事業。

  一流企業(寶僑、微軟、Google等)與世界級大學(哈佛、耶魯、劍橋、MIT等)都在研究的最熱門學問——「習慣的力量」

  不論你想聰明理財、規律運動、成功減重、養育小孩、增加工作效率、革新企業組織都能利用「習慣的力量」達到目的

  一名年輕女子走進實驗室,過去兩年她整個人改頭換面,不但不再抽菸,開始跑馬拉松,工作也一帆風順。神經學家發現,她的腦部活動模式已經完全改變。

  寶僑公司的行銷人員觀察家庭主婦鋪床的過程,他們想知道新產品該如何廣告才能打動人心,之後發現一個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的行為模式,於是稍稍改變一下廣告內容,最終一年賺了十億美元。

  ◎寫「飲食日記」可以減肥?
  ◎失去記憶的人畫不出住家位置圖,卻能順利走回家?
  ◎工廠注重安全措施,結果增加營收與獲利,股價大漲?
  ◎星巴克如何讓一個EQ有障礙的人成為明星級店長?

  其實,它們都是透過改變日常「習慣」而達到的。
  原來,人每天的活動中,逾40%是習慣,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

  譬如:我們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出門前會跟家人說的話、走哪一條路到辦公室、上班時組織思緒或安排作業程序、上餐館會點什麼菜、多久運動一次等等,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方式,很少不是因為習慣。

  習慣的定義為:刻意或深思後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一開始,我們會動腦決定自己該吃多少,在辦公室該專心做什麼,該多久去小酌一次,或什麼時候該去慢跑。不過一陣子之後,我們不再深思,也不再選擇,一切變成自動自發。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他新習慣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啟動上路。

  幸好,習慣強而有力,卻也脆弱易摧;習慣會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出現,卻也能刻意培養;習慣常未經同意便自行探出頭來,卻也能被拆卸重新組裝。本書作者引用近二十年科學家與商業界的「習慣學」研究,包括數百篇學術研究、三百多位科學家與企業主管的訪談,以及數十家企業的實地研究結果,分成三部分來探討個人的習慣、成功企業或組織的習慣以及社會群體的習慣。他教我們: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周遭的提示訊號與獎酬,就能輕鬆拆解習慣的步驟,達成每一件你想做到的事。

  只要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

  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的習慣到底從何而來,深入探索習慣養成的神經學原理,新習慣如何養成,舊習慣又該如何戒掉。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業與組織的好習慣,譬如一家面臨瓶頸的公司如何靠著一個核心習慣而成功轉型,變成道瓊工業平均指數裡的第一優等生;也說明當組織慣例亂了調,會犯下怎樣要命的失誤。

  第三部分檢視社會的習慣,看一位精神領袖如何替人們建立新的習慣而成功改良社會觀念與風氣。最後還深入探究棘手的道德問題:英國一位殺人犯若能頭頭是道說服他人自己是因習慣而殺人,能否因此重獲自由?

 

 

序 習慣療法

第一部 個人的習慣

第一章
習慣迴路:習慣如何運作?

第二章
大腦的渴求:如何建立新習慣?

第三章
改變習慣的黃金律:為何轉變會發生?

第二部 成功組織的習慣

第四章
核心習慣:哪些習慣最重要?

第五章
星巴克與讓人成功的習慣:如何讓意志力自動運作?

第六章
危機就是轉機:領導人如何經由意外來打造習慣?

第七章
連鎖零售商搶先知道你要什麼:企業如何預測與操縱習慣?

第三部 社會的習慣

第八章
蒙哥馬利公車抵制事件:社會運動如何發生?

第九章
自由意志的神經學:我們該為自己的習慣負責嗎?

附錄 習慣改造指南

 

 

直接來看看較後面的一段

 

認知神經學家讓22個人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機下,觀看吃角子老虎機的轉動畫面,半數是 『病理性賭博患者』,他們瞞騙家人自己賭博的事,為賭博不去上班,另一半受試者可能在社交場合賭博,但未有異常行為。

螢幕上旋轉的是 7、Apple、Gold。被設定有三種結果: 贏、輸、差一點點,「差一點點」是指即將出現三個一樣圖案時,卻在最後一刻跑掉。

受試者不會真的贏到或輸掉錢,單純只讓fMRI紀錄腦神經活動。

...

「然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 『差一點點』。病理性賭博患者的『差一點點』看起來就像是『贏』,他們腦部對這兩者的反應幾乎是一樣的,但如果是非病理性賭博者,『差一點點』則與輸類似,沒有賭博問題的人比較能理解『差一點點』的意思是你還是輸。」

 

我想,這與股市進出相當類似,股票的漲跌起伏經由許多技術分析詮釋後,類似於「差一點點」,許多投資人因此而此而自我解釋該分析的準確率極高,並且以為能藉此掌握股市的進出點

 

 

然後再回來看本書一開始就提到的迴路,這是本書最大的重點。

提示 -> 慣性行為->獎酬  ---(回到)--> 提示

以這個循環迴路作為 「習慣」 的模型。

 

科學家研究酗酒者、老菸槍、嗜吃者等成癮人士的大腦,分析在根深蒂固的渴望下,他們的腦神經活動有何改變與反應。腦神經活動包含了大腦結構與神經傳導物質。密西根大學研究員的報告指出,牢不可破的習慣會產生類似成癮的反應,換言之, 「渴望會進一步變成沉迷不悟的飢渴」,強迫大腦進入自動反應模式,「即使我們知道那些渴望對自己有負面影響,例如失去名譽、工作、房子甚至家庭,也在所不惜」

 

這本探討習慣的成因與如何去變動習慣的方法,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雖然這本書都以行為模式來探討習慣,但其中仍看到許多NLP可以發揮的影子,像是Richer Blander的「次感元」,似乎便是在提示與獎酬中,去更動了神經傳導的路徑,而習慣迴路的養成,豈不是如同 T、O、T、E一般,是一個 programming的model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t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