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起來,這並不是我的第一台數位相機。
因為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數位相機的,所以手上早有一台自己做的相機了。只是比較起來,零件、技術和品質當然沒辦法和日系大廠的產品一較高下。
看著大家出門都能夠拍著美美的照片,心中好是羨慕,有了第一份工作,存了一點錢,便也開始想著一台好品質的數位相機。
那時也挑了很久,最後是被12X光學變焦加上光學防手振給打動而選了S2 IS,那時候在DC上還是很難見到的規格。
約是94年的六月購入的,就在當年在水貨相機稱王的億華數位買的,六年多的時間,陪伴我走了好多的地方,也留下數不清的回憶,拍下的不僅只是數位的RBG資料,更多的是訴不盡的往日情懷...
終於在最近一次的花蓮行之後,清晰可見的暗角,浮現了老兵的凋零。
購入S2 IS的時候,原以為大概三年多就會入手單眼了,卻沒料到一用用了六年多,實在是因為S2 IS的表現太出色了,翻轉LCD,12光學變焦防手振,F2.8~F8的光圈範圍,0cm的超強近拍,以DC的機身和鏡頭,拍出的成果卻遠比一些拿著DSLR的作品好多了,只可惜最大的缺憾就是廣角不足。
而這段時間的摸索,也真的將它拍到了極限。
時逢運至,CANON 550D發表近一年,NIKON D3100和D7000也發表了,正是購入DSLR的機會了。
有想過說,S2 IS都能用了六年,乾脆便宜買台二手,盡可能壓低價錢,等上手以後再慢慢更新提升,不過考慮二手品可能帶來偏焦與故障的機率,加上新品的價格也不算高不可攀,還是考慮了新機。
預算是總共一定要壓在五萬塊以內的,因為是第一次購入單眼,所以還要考慮鏡頭和配件,UV保護鏡、CPL鏡、電池和包包,防潮箱也可能需要再買。
等到NIKON公佈了D7000的售價後,第一順位就可以放棄了,單機身就破了四萬要40999元,加上想要的18-200mm VRII 一支就要兩萬塊。
D3100沒有機身馬達就算了,反正新鏡都有馬達,問題是沒有調控檔可以載入就失去很多有趣的地方,加上那顆四年前的LCD,放棄。
NIKON陣營剩下的D90、D5000、D3000錄影能力太差,又都是有一些時間了。
CANON 新出的60D,翻轉LCD真是太吸引人了,但是近三萬五的售價,加上沒有防陳防滴又是萬年九點對焦,ISO表現也沒有好多少,C/P值太低,放棄。
看來看去還是這台當紅的CANON入門款550D的C/P值最高了。
於是...
新竹有名的輔鎂。
它有名的原因不是最便宜,而是爭議最大。
早期被人罵的很兇,後來老闆橫了心,重新裝潢過店面,整理再出發。目前價格算是有競爭力,態度也不像之前比較刁,雖然還是很多人抱怨講話很機車,不過我到不覺得care,反正在電子廠FAE幹那麼久了,再機車也沒有老闆或客戶機車。
然後,這倒是第一次寫開箱文。
包裝盒。
咦~有開過的痕跡?
那當然,總是要在當場先測完才能帶回家啊!尤其是C家機身S家鏡頭的組合可是偏焦的最佳合作拍檔啊!(要不是聽說550D偏焦的災情幾乎是零,我大概也不會買了)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揭開神秘的面紗。
機身、光碟、背帶、原廠電池、充電器、音源線、USB Cable和使用手冊,一應俱全。
特寫鏡頭開始,正面照。
接下來要看的就是鏡頭了。
說真的,用慣了12X光學變焦,要我拿18-55 KIT鏡實在是受不了的。
為了輕便好攜帶,也為了預算,就選了這支旅遊鏡,SIMGA 18-200mm焦段 3.5-5.6光圈。雖然比CANON原廠18-200mm的畫質稍差,不過防手振效果較優。
開盒當然不會有意外的驚喜。
即將蛻繭而出的怪獸。
18-200mm 3.5-5.6 現身。(有沒有體驗到S2 IS 0cm近拍的威力)
全身照。
漂亮的尾椎,金屬接合面,CANON原廠鏡反而老是減料用塑膠的。
準備合體。
魔王出世。
配上遮光罩更具氣勢了。
寶劍當然要劍鞘啦!
這個包包居然要2400大洋....其實挑了很久,不過方便攜帶還是很重要的。